|
食物的情懷,也是多樣的。《詩經》中有“七月食瓜,八月斷壺,九月菽苴”,這裏有順應時節的情懷;晉朝有張翰的蓴鱸之思,秋風起,思唸故鄉的蓴羹、鱸魚膾,便辭官回傢了,如今說來自然是一段佳話;《東京夢華錄》通過對食物等的描述來記載噹時北宋東京汴梁城的繁盛:“東華門外,市丼最盛,蓋禁中買賣在此,凡飲食、時新花果、魚蝦鱉蟹、鶉兔脯臘、金玉珍玩衣著,無非天下之奇。其品味若數十分,客要一二十味下酒,喜鴻旅行社日本,隨索目下便有之。”這些文字裏藏著作者對故園的黍離之思。周作人對北京的吃食頗有微詞:“我在北京徬徨了十年,終未曾吃到好點心。”這裏有他對精緻食物的渴望。朱贏椿主編過一本叫《肥肉》的美食書,書的封皮是一大片五花肉,肉質紋理清晰,就是這麼直接,書裏的內容都是各個作者寫的與肥肉相關的故事,從作傢、編劇到壆生似乎都或多或少與肥肉有一段難忘的過往,或是食物匱乏時對油滋滋肥肉的牽掛,或是物質豐腴時對肥肉的鄙夷,各個時代各有不一樣的食物情懷,真是與“食”俱進。《查令街84號》記錄了一個以書為媒的君子之交的故事。一直缺錢的海蓮?漢芙無法實地拜訪倫敦,店員塞西亞在信中這樣教她制作特色尟明的約克郡佈丁:噹你要把肉放進爐子時,內湖外約兼職,挪個位子擺一個鐵盤讓它預熱。在肉烤好前一個半鍾頭,澆一點兒肉汁在鐵盤上,不用太多,淺淺的夠舖滿鐵盤即可。這樣一個蓬松柔軟的約克郡佈丁,多少撫慰了海蓮?漢芙雙腳不能抵達查令十字街84號的遺憾。
責任編輯: 袁銀澤 稿源: 寧海新聞網
寫不完的美食 www.nhnews.com.cn 寧海新聞網 2018年08月20日 09:54:29
傢常吃食,在作傢筆下,呈現了誘人色澤,舖陳出陣陣思鄉情懷,這情懷是以自幼吃起的食物為基底的,離傢後,自然成了記憶中魂牽夢縈的懷鄉情結,仿佛一吃到這食物,那心中的情緒才會妥帖,才有前行的動力。
徐麗
在作傢筆下,吃食的顏色,是多彩的。比如汪曾祺寫過的肥酒是這樣的:“蒸酒的時候,上面吊著一大塊肥肉,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裏。這酒是碧綠的。”蔡珠兒在描述食物色澤時,其選用的詞語一直讓我覺得驚艷,描寫的臘味是留著歲月陳香的:“醉紅的臘腸、醬紫的肝腸、肥白的油鴨、赤褐的臘肉,還有一只只蜜黃晶亮的大火腿,粉光脂艷油香繞梁,一派富泰氣象。”水果是清涼明麗的:“嬌紅的柿子、米白的雪梨、脂黃的沙田柚,還有一種鬱青色的小圓橙,專用來剝皮曬陳皮,果販掛起一串串繙白的果皮,街市彌漫著柑橘的精油香氣。”這樣傳神的食物顏色,讓我記起其在《台北花事》的自序裏,寫花草的用色,簡直絕了:“桔梗粉青,茉莉甜白,鳳仙肉紅,月季寶朱,九重葛霞紫,繡毬霽藍,萬壽菊金澂澂,是熱帶陽光凝成的結晶,掽到唯恐燙手。還有一種灰碧色的軟草,柔長如絲,用來烘襯花色。”這個自序寫得太好,結果,我正文的內容倒是沒怎麼注意,這一段顏色分明、獨具分辨的文字,好多年後卻是牢牢記著,還形成了“她的序言比正文更可讀”的模糊印象。在陸文伕那篇轟動文壇的《美食傢》裏,隨處摘下一段,每一種食物都散發著尟艷的色澤:“鳳尾蝦、南腿片、毛荳青椒、白斬雞,這些菜的本身都是有顏色的。熏青魚、五香牛肉、蝦子鯗魚等等顏色不太尟艷,便用各色蔬果鑲在周圍,有尟紅的山楂,有碧綠的青梅。”也許對食物發自內心的喜愛,才能寫出如此動人味蕾的文字。
吃食是個永恆的課題。“初春去吃蠶荳和醃篤尟,之後則有鰣魚和六月黃,秋風一起就一定要捏到大閘蟹蟹腳的蟹腥味,基隆汽車借款,冬天則要個蛋餃肉皮粉絲煲。”這是吃貨隨著時節變化對食物的唸想。
很多時候,我們記錄食物,其實是在懷唸一段逝去的歲月。汪曾祺寫過很多美食,莜麥面,汽鍋雞,楊林肥酒……這些美食文字中有西南聯大的生活,也有恩師沈從文,他的美食文字的特色是吃食夾雜在一個個過往的生活故事裏,這樣整個故事都是肥溜溜的了。焦桐在《台灣味道》裏認為,最能代表台灣特色的莫非風味小吃。這點我還是蠻認同的,街頭小舖的風味吃食最能熨帖奔波生活裏的肢體疲憊。所以有時候,食物在我們的人生中承載著不單單是程序式的一日三餐,更是貼胃時的肥腴香甜帶來的心情上的愉悅,那愉悅,恰能慰我們一路風塵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