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伴手禮在台灣,从早期农業社會联系感情、传递温暖的禮物,逐渐成為今日各地营销特產的专有名词。每個時代的人们,都有记忆中最温暖的伴手禮,在伴手禮的变化過程,也见到了台灣時代潮流的蜕变。
受人欢迎的伴手禮,不在價格高低,而是當中所传达的祝福心意。在台灣,有许多珍贵别致的伴手禮,不论是老店或在地伴手禮,处处充满著文化情感,从各类甜点、零食、农渔矿牧產品,甚至是具有历史意涵的纪念类產品,都很受青睐。台灣各县市政府举辦的十大伴手禮票选活动,也都不脱上述范畴。
時至今日,「伴手禮」產業已被赋予营销意涵,伴手禮不再只是着重于联系情感的随手小禮物,它也成為商業营销各地名品及特產的专有名词,提供多样性的选择。
伴手、丹禄、等路
伴手禮是「伴手」,意谓着伴人送手禮,也是古人「伴禮」的意思。現在常用的伴手禮说法,「伴手」「等路」「丹禄」皆有禮物的意义。
伴手禮由来有二種,一说是「丹禄」(台语音為ㄉㄢ ㄌㄡ)。旧時代人们生活困苦,逢年過节探望亲友時,总會带些禮物過去,這份禮物并非在路上随手買的,而是平時省吃俭用攒存下来的錢用心准备的,凝聚了如同炼丹般辛苦提炼出来的情意,因此伴手禮称為「丹禄」,用来比喻禮轻情意重。
其二则是大年初二已出嫁女儿回娘家省亲拜年,由于嫁出的女儿等于「外人」,回娘家就称為「作客」(客家人称為「转妹家」),在「作客」時携带的贺节禮物、见面禮物,台语就称為「伴手」、「带手」或「等路」。「伴手」取意「陪伴」女儿提在「手」上带回娘家;「等路」则是孩子们「等」待亲友自远「路」带回来的禮物,或是家人远行返家,带给等候家人的禮物,诉说的也是一種情意。
台灣习俗中,无论婚後新娘归宁、年初二回娘家或拜访朋友,来時「伴手」,回则「等路」,如此禮尚往来,不失情分,保持良好关系。
伴手禮的宝島
顺着历史脉络来看,台灣可以说是伴手禮的宝島。举凡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甚至是娱乐性质的伴手禮,样样都找得到,并且充满着浓厚的在地特色与文化。
从清代開垦通商以来,三峡居民挟着地利天時之便,运用當地植物「大青」提炼染料,加上清澈溪水,台北三峡蓝染成為染布第一把交椅;有好水、好气候、便利水运的云林西螺也发展為酱油重镇。
進入日本時代,日人文化带入台灣,加上台灣地理的先天优势,又发展出台中特產「蓬莱涂」漆器。本馆搜藏了数件台中特產「蓬莱涂」漆器,以日月潭邵族纹饰及台灣本島亚热带植物作為背景素材,很受當時来台出差的日人及遊客欢迎。特别的是這些產品结合了台灣特有的風俗习惯,上面還装饰了台灣著名的动、植物的浮雕、刻描等,除了可向友人介绍台灣之外,還可做為来台灣旅行的纪念品。
日人當時也引進各式種苗開始在台灣各地试種,于是有了今天的云林古坑咖啡、南投鱼池阿萨姆红茶。當然,台灣丰富的林業资源如三义木雕、宜兰木具、苏澳木屐等,也在日本時代登上了历史舞台,仅次米、糖外销成绩的苑里大甲帽蓆更是當時著名的手工艺特產之一。
营销台灣在地特色
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為扩展文化观光產業、吸引更多观光客,纷纷与業者合作,希望透過寻找在地特色而创造经济效益;其中,「伴手禮」则被视為最能够十足展現地方特色,又能带动產值的一项重要產業,已成為振兴地方经济的活水。
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,都成了伴手禮的代名词。透過各类型态的伴手禮,如食品、农產品、工艺品等等,呈現地方的多元文化,让造访的遊客能藉由這些商品与亲友分享當地文化。
好產品往往要有好包装,才能够扩大营销的效果,因此,伴手禮也从古早味包装,演变至今与文化创意產業合作下,有了更多独特的個人化包装,处处见巧思。台灣目前就有许多专門替「台灣味」伴手禮打点門面的設計师,在他们的巧思装扮下,「村姑」都能变成「气质美女」。
哪样是每個人心目中的最佳伴手禮呢?如果能收到一份代表台灣生命力的好禮、一種台灣式的生活美学的好禮,将台灣的「好山、好水、好味道、好人情味」留给未来孩子们的好禮,留下真正属于台灣本土道地的產業,也能成為感动新時代地球村民的好禮。這将會是一種幸福的在地好味道,也是最怀念的台灣味道。
撰文╱國立台灣历史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李淑惠 |
|